捞女游戏,情感反诈模拟器,恋爱反诈游戏,剧情模拟游戏,免费反诈手游/《捞女游戏》是一款情感反诈题材互动剧情游戏,模拟“杀猪盘”全过程,通过恋爱聊天、情感引导等真实场景让你识破骗子套路,适合年轻用户反诈训练。根据,网友体验后统计,整个游戏有472分钟影像,二百多个选项和38个不同的结局,并且每一个结局都非常真实地揭露的情感诈骗的套路。
比如,玩家可以通过女性角色的言行细节,约会时,对奢侈品的提及频率,交往中索要钱财的借口等等,来判断其是否为捞女。一旦,识别出可疑行为,识破情感陷阱即可完成反诈挑战,这是为什么?妥妥的反诈教育游戏啊,良心制作啊。
可没承想游戏上线以后,直接遭到了海量的举报和投诉,说这个游戏是在侮辱女性,连开发者的社交账号都被喷到封号了。大家先别上头,且听我说完,一边是铺天盖地地喊打喊骂。可是另一边,在我们的生活中,真实的被捞女诈骗的数据,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例,比如,新疆女子四年骗婚130万,河南卷走了11万钱财消失,安徽70人诈骗团伙涉案超千万。哎,你看看如此矛盾的背后。
那么这场舆论大战究竟谁更慌?又是谁在打着女权的旗号借机造势?今天我就带你好好的聊上一把。开始前,首先我要先明确,社会上确实存在极少数女性利用情感搞利益输送,甚至触碰到诈骗的红线,但问题在于这个群体里面,有几个行为不是跑偏的个体?当然,男性里面有渣男,商场里面有奸商,能因为这些少数现象就给整个男性群体,整个职场从业者扣帽子,显然不能。所以,极个别女性的失德行为本质上,是个人价值观扭曲的问题,跟性别群体没有必然联系。
如果,硬要把捞女和全体女性画等号的话,就像看到几棵歪脖子树,就说整片林子都长歪了。这种以偏概全的逻辑,不是蠢就受害者。言归正传,捞女这个群体实在是让人讨厌。
比如2023年,新疆某地法院曾公开审理的一个相关的案件,当事人刘某早就已经结婚了。但是,她却在之后利用情感诈骗,诈骗了大量的钱财。当时这位刘女士在某商业投资中欠下了巨额的债务,她自己无力偿还,又不愿意让丈夫和其他的家人掏钱。所以,她就在网上骗婚,从2018年开始,近4年内,她刻意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,以单身名义跟另外一位卢姓的男子网恋之后,她就找各种理由向卢姓的男子要钱。据统计,她从该男子的身上共计诈骗了超过130万元。再比如2024年在河南的某地,一个男子的相亲过程当中,遇到了一位韩姓女子,两人相谈甚欢,很快就步入了爱河。但是,这个女人却以结婚为理由,前后从受害者身上骗取了11万人民币,然后突然消失,将受害者的联系方式全部都拉黑。后来,受害者一家报警之后,调查发现,犯罪嫌疑人居然是职业婚骗。
更加可怕的是,还有人专门会组织女婿做集体的诈骗。比如,2024年底,安徽某地的警方成功破获了一个跨省的大型婚姻诈骗组织,当地警方前后逮捕的涉案人员超过70个人。而且,整个案件的涉案金额更是超过了千万,该组织的诈骗方式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在网上去找那些想当捞女去骗婚,去骗钱的女性。然后,自己投钱成立的所谓的婚姻介绍所,在组织那些所谓的捞女去和来相亲的男性谈情说爱之后,再以要结婚为借口,从受害者那里骗钱。等到骗到钱财以后,就找借口,说自己要回老家了,然后就将受害者拉黑消失。
当然还有著名的翟欣欣事件,燕冬萍事件等等啊,大家都很熟悉的,我们就不往下说了。在所有的诈骗案件中,男性受害者平均被诈骗的金额都超过了30万。
所以说,捞女游戏的制作人仅仅是在批评一种社会现象,又有什么问题?那么问题就来了,小黑板划重点了,大家注意是谁在兴风作浪?我这里突然就想到了一个群体,你说巧不巧,那就是田园女权,这个群体不用多说了,那根本就不是女权,他们就是一帮打着维护女性权益幌子的人,疯狂地招摇撞骗,挑起男女对立,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给自己争取“特权”。
这里注意啊,她们要的不是所有女性真正的权益,更不需要男女平权,而是想给她们自己争取特权和利益。就是因为这帮人,搞得现在人人谈女权色变。其实,女权本身并不是罪,我们把时间往回拉100到200年。在欧美,当时的女人连投票的权利都没有,婚后财产全归丈夫。
在我国,女性要裹小脚,不能上学堂,一辈子困在三重四德的囚牢里,说白了那时候的女性就是社会的边缘人,被系统性的压迫是普遍的现象。可是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,女权的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啊,各国女性的地位也随之上升。最直观的就是数据了,1900年全球女性识字率不到20%。现在发达国家基本都是90%以上。1950年美国女性的高管占比不到3%,现在财富五百强里,女CEO能占到10%以上。
有一说一,女性的地位确实是在逐年提高。但是,在这一过程中,却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女权分子,这些人所提出的一些所谓女权的主张,已经不仅仅是平权那么简单,而是要求女性特权。比如,曾经有人要求要建立所谓的全女机构,在各个公开场合设置,所谓不允许男性进入的某些区域。甚至,发展到最后,这些女权主义者已经完全不考虑道德底线了,而是只要发生了与男女相关的对立事件,田园女权就会直接公开炮轰出了蛾子的男性,哪怕男性是受害者。
比如在2021年,华东理工大学就曾经发生了一起轰动舆论的事件。当时,该校的某个女性同学在占座时直接拿走了男性同学耳机,这不管怎么看,都是那位女性同学的错,对吧?但校方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式,却是对涉事男生进行了严厉处罚,然后给那个做错事的女生呢直接给保研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在这件事情轰动全网之后,网上居然还有一些女性认为,那位涉事的女生做的是正确的。因为,那个女生说自己刚刚和男友分手,所以对性别问题比较敏感,有些反应过激。我的个打趣啊,这能成为他偷东西,还污蔑别人的借口吗?而那些支持这个女生的人,显然就是极端女权思想的支持者。
恐怕就是这些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背后作怪了。他们接受不了任何对极少数捞女的批评,认为只要是批评捞女,那就是对整个女性的群体攻击,就是在压迫女性。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完全没有任何逻辑的。当然,我们也不排除某些攻击这款游戏的人,自身就是捞女,他们太害怕这款游戏的影响力扩大了。因为,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恋爱骗、婚骗,那他们之后再想要婚骗,要捞钱就没有那么简单了。
不管从哪个角度上来讲,现在对捞女的那些攻击,都是站不住脚的。因为,我国在女性平权问题上所作出的努力,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。现在我国女性的整体地位已经高到可怕至极的地步了,不是我在这里杜撰,这也是有相关的数据做支撑的。自我国成立以后,就一直在想尽办法提高女性的地位。比如,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中就有超过一百多项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体系,而且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对女性也是完全平等的。
根据数据统计,在全国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当中,有50%以上都是女性。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,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占据了很多社会上的关键岗位。比如,全国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有45%都是女性。而在互联网领域活跃的优秀女性创业者中,更是占到了该群体总数的55%以上。如果,不说某个单独职业,而从全体女性的角度上来说,全社会就业女性人数也占到了总就业人数的40%以上。
以上那些除外,如今女性在政治上也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。比如,很多地方上的行政高层都是女性。而在全国的人大代表中,女性的代表总数也超过了25%,这都是我国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了明显证据。而且,针对这些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,因为各种原因而针对女性的事件,国内的各个女性权益部门,也一直在积极的发挥作用。
比如,在2015年,福建省曾经推出过男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。但当时的免费教育政策中,就没有将女性列入其中,后来具有多个媒体发声批评,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现象。再比如针对极少数家庭可能会出现对女性的家庭暴力事件之后,我国还出台了反家庭暴力。所以我国的女性权利真的是在不断增多,地位也是在不断上升。当然,当前社会仍然存在一些对女性群体的不公平现象。比如,某些岗位明里暗里卡女性的年龄,生孩后不是被调岗降薪,就是暗地里开除,这些事件也并不少见。
甚至有公共设施设计都有性别盲区。比如,女厕所排队等常态的现象,现在也没有了,说已经得到完全解决,对吧?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,确实是有待后续去提升,对吧?但是,如果把女权当成免死金牌,只要别人提一句女性群体里面的个别问题,他们就跳出来喊性别歧视了,不允许对任何女性的批评等等,当然就过激了,对吧?
捞女游戏说白了就是个反诈游戏工具,教那些情窦初开的小伙,如何正确识别情感骗子,跟侮辱女性扒杆子打不着,就像反诈APP教你防范,定性诈骗一样,怎么没人说这是侮辱中国人智商的APP呢?
现在的关键矛盾,并不是批评捞女,而是那些被捞女骗走几十万的男性受害者,谁来关注他们的权益,为他们大声呼喊?
职场上那些对女性的年龄歧视,生育歧视,为什么没人像攻击游戏一样去较真呢?答案非常简单,打性别对视牌最省事了,既能搏眼球,又能甩锅,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事情需要费脑子花力气,哪有在网上直接骂街来的爽。
最后,撂句狠话,田园女权越折腾,真正的性别平权就越来越难推进。当维权变成维特权,当批评个体被歪曲成攻击群体,社会只会陷入铁嗓门,谁有理的怪圈。如果把性别当成对立的武器,那最后砸的只能是那些想好好过日子的人的饭碗。